连锁药店并购陷入僵局 专业药房能否成为新选择?

发布时间:2019-08-16 来源:八点健闻 阅读:35956


买卖双方动力消退,渐行渐远。专业药房或成为新的选择。

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最近否决了公司内部提出的药店并购方案。他给出的原因很简单:一是药店被估值过高,二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一旦出现不利的政策,会导致我们公司‘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两天正在海南博鳌镇举行的西普会论坛上,谢子龙多次提及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他所掌舵的这家上市公司,“不敢有半点闪失”。

参会的多数头部连锁药店企业负责人与谢子龙一样,都有着同样的担忧。2016年-2017年狂飙突进的连锁药店并购浪潮,于2018年开始逐步消退。2019年以来,整个药店并购市场已进入类似股市的“高位盘整”期——部分卖家可能还在待价而沽,而绝大多数买家早已打消了进一步并购的雄心和信心。

市场正在发生逆转。资本助推、网络效应等并购市场的一贯法则,在连锁药店这一领域遭遇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巨量资金确实砸下去了,但网络效应并未产生,药店的效益也并未明显提升。当前形势宛如2017年前后的互联网医疗市场,高潮退去,买家和卖家,新玩家和旧玩家,都在不期而来的僵局中陷入集体的焦灼。

西普会论坛上,紧张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会场。论坛上,多家头部企业负责人预测,未来10年会减少三分之一的药店。有人更加悲观,现有的48万家药店未来将会减少一半。

并购出现价值迷失

在经历了两年疯狂的药店并购潮后,今年上半年,资本在药品零售行业停下了脚步。并购现象在药品零售行业早已有之,但搅动起狂潮的,还是高济医疗。

两年前,作为高瓴资本旗下的大健康投资与运营平台,高济携上百亿资金闯入药品零售领域,其并购“战车”高速行驶,在全国收购了上万家实体药店,无人可及。

有连锁药店负责人在会议上如此调侃,“一个药店干了20年 ,可能还挣不到一次性被高济收购的价格,卖药远不如卖药店赚钱”。

据相关人士透露,原来药店0.5-0.8倍PS(市销率)的收购价格,一下子涨到了0.8-1.6倍。(注:市销率指收购方为被收购方的每1元销售收入所支付的收购价格。市销率越高,则被收购标的估值越高)

西恩投资总经理彭国题曾参与过多起资本并购药店的案例。他见过最夸张的一次并购是:2016年,拥有30多家连锁药店的一家公司,意识到并购热潮带来的巨大利润后,一年时间,并购的连锁分店就达到了130多家。“对方说收购药店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转手卖掉。现在流行卖药店,只要连锁数量够多就行了”。而事实证明,最终真的有资本全盘接手了,这家公司为此大赚了一笔。

收购药店的速度太快,高估了资本的力量,使得高济医疗一时无法消化。在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评价这是一次“失败”的并购潮。

“这几年疯狂并购的过程中,无论是并购方也好,出售方也好,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出现了价值迷失”。

这种“扫货”式的并购,不仅无形中抬高了整个行业药店的估值,更使原本一些有并购意愿的头部连锁药店变得更加谨慎,持观望态度。

“并购价格虚高,买方觉得亏了,大家没有并购的驱动力了”,彭国题对八点健闻表示。

相比高济,大多数头部企业自2018年以来的并购速度已经放缓。当年,4家大型上市连锁药店——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和益丰药房先后发起的并购合计不过近50起。其中,通过并购,老百姓收购了413家门店,一心堂收购了75家,益丰收购了959家,大参林收购了146家。

毫无疑问,形势正在发生逆转。

并购与被并购双方渐行渐远

根据中康资讯旗下中康CMH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药品市场(不含药材、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总规模达16,723亿元,较2017年增长5.8%,增长率略有下降。预计2019年,国内药品市场规模将达17,392亿元,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年增长4.0%。与2018年相比,各大终端增速均出现下滑。

同时,受医药分离、处方外流等政策影响,2018年零售药店药品销售额为2869亿元,市场份额较上一年增长1%,为17.2%。以新特药、生物制品、高价药为主的医院三产药店,2018年销售额为475亿元,市场份额较上一年增长0.8%,为2.8%。

“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保健意识增强等因素将促使药品市场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医改政策、医保控费、药品招标价格、集中议价、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药占比限制等改革措施仍将带来持续影响,从而制约药品销售规模的高增长。”中康资讯副总裁苏才华在8月13日西普会上表示。

“随着市场的逐步冷却,大量收购转向经营整合,一级市场买家以大型连锁药店为主”,苏才华分析。

“所有的指标显示,现在行业到了一个整合的阶段了。但是,现在买卖双方都没兴趣,卖的人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了,买的人觉得太贵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交易的可能,越走越远,而不是越走越近”,彭国题对八点健闻分析。

以老百姓大药房为例。从2008年起,老百姓大药房每年只并购1家左右的药店,到现在为止只有20多起并购案。据谢子龙在论坛上的发言,老百姓大药房最近停止了并购。

“我们不是不想发展,只是现在的价格太高,我们背负的商业压力太大。我不希望在这个时候背负这种压力前行,我对并购团队说,我们未来一定是马拉松”。谢子龙说道。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零售药店江湖刚刚开始。“这个行业因为门槛不是特别高,可能会有人突然杀进来,因为现在的玩家没有为自己树立很高的门槛,所以很容易进来”。

专业药房能否成为新的选择

即便在药店规模已经如此庞大的现在,仍有不少连锁企业在扩张。

上市企业背负着扩大业务规模满足绩效的压力,冲刺IPO的企业要把盘子做大。即便是没有上市的连锁药店,为了提升区域市场占有率,也在自建药店与收购中小型药房。

2017年到2018年,中国连锁药店的数量不降反升。2018年,全国药店门店数共计48.9万家,同比增长7.7%,增长速度创近5年新高。

但因为去年扩张的效果并不理想,今年大多数连锁药店都已经放缓了扩张的步伐,不再寄希望于规模效应,更加看重单店是否盈利。

有一家区域性连锁药店,原本有100家药店,由于前期误判,去年在一家地级市开了30多家新药店。半年后,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亏损,主动关闭了十几家。

“我们光看了这个区域的人流,却没有考虑到原来的门店数量、社区入住率等,高额的房租成本和业绩不成正比”。该药店负责人回忆。

还有一家区域性连锁药店,从2018年到2019年,以每年100家直营药店的速度在扩张。但问题日益暴露,员工管理跟不上扩张的速度,低估了区域间管理差异,经历了一年半的“痛苦”。该连锁药店负责人回忆,某一次,该药店一次性收购了某地区的20家药店,当晚要派20个店长去交接,最后只去了一个人:“大家都不愿意去新店。”

药店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单店服务人口的平均数在下降。“现在药店平均客单量下降得很厉害,而头部企业自建药店,无形中加剧了行业压力,这是一件很严峻的事情”,彭国题分析。

未来中小型药房将面临巨大挑战,大量中小型药企将无以为继,出售或转型或跨界进入其他领域另求出路。

八点健闻获悉,目前,一些做药房生意的工业企业也正在试图出售其产业链中的药房资产。在药品零售领域中,这类工业企业不可忽视。在市场上,光上市的兼做药房生意的工业企业就有29家。这类工业企业曾经大多以生产药品起家,建立药房作为销售渠道,如今药房生意成为一门并不赚钱的生意。

中康CMH的数据显示,中小型门店是药品零售行业门店数中间的主体,占比最高,同时也是今年经营下滑占比最高的类型。

“专业药房”则是头部企业董事们对未来药房发展的共识。

所谓专业药房,其服务对象的称呼由顾客、消费者变成了患者、病人,商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的平价药房、商业中心店、社区便利店等,转而变成了DTP药房、肿瘤药房、糖尿病药房、康复理疗健康馆、药诊店、国医馆等。

业内人士认为 ,未来药店的发展方向就是专业药店和大健康店。最能承接医药分开政策的店型是专业店,专业化能力是基本要求,也是政策门槛。另外一种店型是大健康店,是基于健康体验和健康服务。

从国内医药零售行业现状来说,与日本市场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一是受政策影响,医药逐步分开,零售药店需要承接处方延展;医保控费压力仍在,医药终端市场规模将保持较低增速,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二是市场饱和度非常高,需要进行内部资源整合,以及多元化经营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日本,医药零售业态分为两种类型:调剂药房负责医保药品、处方药品的售卖,药妆店则主要销售OTC药品和化妆品、日化产品等一般消费品。从规模上来说,二者可以说是等量齐观。

在政策及市场推动下,调剂药房和药妆店也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调剂药局更加专注于处方药和药事服务能力的建设,并逐渐发展出轻医疗服务,专业化能力更强。

而药妆店则向着大健康产品和快消品方向发展,如排名第一的药妆店松本清在东京开出了全新门店Beauty U,尝试不同于药妆店中药品、化妆品、食品混合经营的模式,全面进军化妆品行业。

那么未来国内医药零售行业是否也会走向日本模式呢?即医药严格分家,专业药房和药妆店平行发展,连锁化成主流。目前看,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相关阅读

1、医保局主导常用药降价开始 所有药店受影响

2、处方药随便买“隔网神医”满天飞 网上药店该严管了!

3、零售市场西药处方药崛起 AI医疗及平台生态促进药店转型

4、安徽省全省检查 640家药店被处罚


关键词:连锁药店 并购 专业药房

分享至

*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是否正确,请您自行判断。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用于工业、科研用途,不可用于个人用途使用
友情链接: 960化工网  化学加  药智通  每日生物评论  甲酸  化学慧  华夏能源网  乐研试剂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抗体测序  广州化学试剂厂  爱化学